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泸深策略,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昕昕
前言
在2025年4月22日这个平常又特殊的日子,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帕哈尔加姆镇,本是游客们欣赏美景、放松身心的天堂,却突然变成了人间炼狱。
一群武装人员从景区附近的树林中疯狂蹿出,端着武器,对着毫无防备的游客们进行无差别射击。
一时间,枪声、呼喊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鲜血染红了这片曾经宁静祥和的土地。
这场突如其来的恐怖袭击,造成了至少26人丧生,其中有25名印度公民和1名尼泊尔公民 ,遇难者全部为男性。
消息传出,举世震惊!
展开剩余93%冲突缘起,风暴骤起
印度政府迅速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一口咬定此次袭击是巴基斯坦支持的“虔诚军”及其分支“抵抗阵线”精心策划实施的。
可巴基斯坦那边坚决否认,称印度的指控毫无事实依据,完全是在无理甩锅,企图转移国内矛盾,两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局势瞬间紧张起来,就像一根拉到极限的橡皮筋,随时可能断裂。
印度总理莫迪更是怒火中烧,誓言要将袭击者追到天涯海角,让他们付出惨痛代价,随后莫迪政府一系列强硬措施接连出台,暂停执行被视为印巴关系“最后一道防线”的《印度河用水条约》,这就相当于切断了巴基斯坦部分地区的水源生命线。
关闭对巴唯一开放的陆路边境通道,两国之间的人员往来和贸易瞬间陷入停滞;下调对巴外交关系,驱逐巴方人员,外交关系急剧恶化。
到了5月7日,印度还对巴境内多处目标实施了代号“朱砂”的空袭行动,这无疑是在本就熊熊燃烧的烈火上又浇了一桶油,印巴关系降至冰点,战争的阴云笼罩在南亚上空。
国际社会也被搅得人心惶惶,纷纷担忧这两个核国家会不会就此陷入全面战争,一旦那样,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大家都在问,印度为什么要如此高调又强硬地回应这次袭击事件呢?背后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原因?
政治棋局中的“英勇”表演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印度国内,就会发现,这场强硬回应的背后,藏着一盘精心布局的政治棋局。
平日里,我们在生活中做一件事,还会考虑它对自己形象的影响呢,更别说一个国家的执政党了,印度执政党印人党和莫迪政府,一直都在努力为自己打造一个“英勇强硬”的“捍卫者”人设。
他们在国内大张旗鼓地营造“内外皆敌”的舆论氛围,说印度和“印度教文明”总是被国内外势力威胁,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只有他们执政的印度政府,才有能力、有决心去回应这些威胁,保卫国家,提升国家地位。
这种说法,就像给印度民众打了一剂强心针,迎合了很多人的民族主义心态。
想想看,曾经英国殖民者把印度人贬低为“柔弱的素食民族”,这对印度的民族自尊心伤害多大,就好比你被别人无端嘲笑软弱,心里肯定憋着一股气。
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就认定,是印度人“文弱、松散”才导致被外来者征服统治,所以印人党从根子上就强调半军事化训练,鼓吹“尚武”精神。
莫迪政府上台后,更是在“打击恐怖主义和维护国家安全方面”,拼命表现出果决、英勇的样子,这次也不例外,就是想让国内民众看到他们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和能力。
再看看过去的经验,那简直就是印人党采取强硬政策的“催化剂”,印人党吸引民众支持,就像两手抓,一手许诺“发展、市场、繁荣和福利”,一手煽动印度教民族主义。
2019年大选前,印人党没能兑现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承诺,支持率像坐滑梯一样下滑,可就在这时,普尔瓦马袭击事件发生了,印度空军对巴基斯坦境内发动空袭。
虽然这次行动效果有争议,还让飞行员被俘,但在印人党强大的舆论宣传下,硬是被说成是“重大胜利”。
这就好比一场比赛,明明没赢,却通过宣传让大家觉得赢了一样,结果呢,莫迪的支持率大幅提升,印人党在大选中赢得压倒性胜利。
有了这样的成功案例,莫迪政府就像找到了流量密码,对采取类似行动巩固民意更有信心了。
而且这次帕哈尔加姆袭击事件,受害者家属来自至少15个邦,引发了全国性的愤怒泸深策略,在莫迪政府眼里,这就是一个难得的“加强民意”的好机会,怎么能轻易放过呢?
印人党之前执政的时候,为了巩固印度教选民基础,频繁炒作社群冲突,结果把国内制造“纷争议题”的空间都快耗尽了。
他们废除宪法第370条、强推《公民身份法(修正案)》等举措,打击了少数族群,也让国内议题越来越少。
特别是一些反政府武装被镇压弱化后,印人党在国内制造紧张局势的空间更小了,都快没招可用了,在2024 年大选中,印人党没像以前那样获得压倒性优势,被迫组建联合政府。
后来虽然在一些邦选中夺回优势,但为了确保执政延续,他们急需新的民意增长点。
帕哈尔加姆袭击事件的出现,就像一场“及时雨”,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他们当然要抓住,好好利用一番了。
地缘舞台上的“双面”策略
印度在国际地缘政治的大舞台上,就像一个演技精湛却又有些矛盾的演员,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两副面孔。
在全球这个大聚光灯下,印度总是努力把自己包装成一个负责任、有能力的“民主”大国,仿佛自己是全球公共产品的慷慨提供者,想要赢得全世界的认可和尊重。
可一旦回到南亚这个自家“后院”,它就立刻换上了另一副面孔,凭借着人口、经济和军事上的优势,以区域“霸主”自居,对邻国颐指气使。
在经贸、移民、边境等问题上,印度的态度傲慢无礼,完全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这让南亚各国心里满是不满,怨恨的情绪就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
2014年莫迪政府上台的时候,还信誓旦旦地提出“邻国优先”政策,当时大家还以为印度真的要改弦更张,好好和邻国相处了。
它积极推动和孟加拉国签署领土交换协议,解决了多年的边界问题;对斯里兰卡提供投资和经济援助;还努力推动次区域合作,想要加深和邻国的经贸与基建合作。
可谁能想到,这些举措的真实目的并不是真心实意地想要推进区域发展,而是为了和中国在南亚地区掰手腕,想要换取邻国的战略支持,说白了就是把邻国当成了自己和大国竞争的棋子。
而且印度这几年越来越热衷于参与大国竞争和全球地缘政治,对邻国的重视程度根本没有它嘴上说的那么高。
区域合作推进得慢吞吞,投资和援助也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什么实际的东西。
结果呢,印度这种把南亚当“后院”的行为,和它的全球抱负之间的巨大反差,让邻国对它更加疏远和不满了。
就像马尔代夫、尼泊尔和孟加拉国等国,民众抵制印度影响力的运动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孟加拉国,2024年8月政局变动成立临时政府后,和印度关系急剧恶化,转头却和巴基斯坦打得火热,这可把印度急坏了,让它越发觉得自己在区域的控制力大不如前。
所以帕哈尔加姆袭击事件一发生,印度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马上采取强硬回应。
就是想通过“惩罚”巴基斯坦,重新树立自己在南亚的权威,让大家知道它还是这片土地上的“老大”,反映出它迫切想要“管理”区域秩序的心态。
还有那个《印度河用水条约》,这可是1960年印巴签署的,这么多年来,哪怕印巴之间战火纷飞、局势紧张,这个条约都一直稳稳当当的,可印度说暂停就暂停,这一下子就触碰到了南亚地区跨境河流问题的痛点。
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这些主要河流,就像一条条生命的纽带,覆盖着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阿富汗等多国,关系着数十亿人的生计。
本来跨境河流管理需要地区各国齐心协力、好好合作,可印巴长期的紧张关系,让地区内部政治氛围紧张,国家之间严重缺乏互信,区域治理也远远跟不上。
没办法,南亚各国只能通过双边框架来解决跨境河流问题,而印度作为地区大国,在双边谈判里可就占尽了便宜,拥有极高的主动权和讨价还价的筹码。
像恒河和雅鲁藏布江,在历史上就引发过孟印、尼印之间的争议,邻国对印度的水资源政策早就一肚子意见。
这次印度单方面中止《印度河用水条约》,就像给南亚各国敲响了警钟,再次表明它在和邻国打交道的时候,根本不在乎国际法底线,完全不顾及邻国的利益。
除了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也深受其害,1975年印度建法拉卡大坝,把大量恒河水引向加尔各答港,下游的孟加拉国干季水量骤减,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现在印孟在1977年签订的《恒河水分享条约》到2026年就要到期了,之后两国又要重新谈判,说不定印度这次拿跨境河流开刀,就是在给孟加拉国警告呢,如果真是这样,那印孟关系肯定会雪上加霜。
另外,虽然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外部势力直接参与了印度这次针对巴基斯坦的行动,但印度和美国、以色列等国的军事合作,确实让它的战略信心大增。
以色列给印度提供的无人机、导弹和激光制导武器,就像给印度军队打了一剂“强心针”,显著提升了它的军事能力。
印美军事关系也是越来越亲密,2016年美国把印度认定为“主要防务伙伴”,2018年又把它提升到“战略贸易授权” 第一层级,这就相当于给印度开了“绿灯”,让它能轻松获得广泛的军事和军民两用技术。
两国还签署了多项关键协议,像《后勤交流备忘录协定》《通信兼容与安全协议》《工业安全附件》等,这些协议促进了双方的防务贸易与技术合作。
这几年,印度还通过四方安全对话机制,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定期举行联合军演,比如马拉巴尔演习,这让它在印度洋地区的战略地位大大提升。
有了这些外部支持,印度在地区事务中就更加自信了,在对巴基斯坦采取进攻型策略的时候,也更有底气,觉得自己有了靠山,腰杆都硬了起来 。
“强硬”背后的危机与隐忧
莫迪政府看似风光无限,靠着强硬政策在国内博得了不少掌声,可这背后实则危机四伏,隐藏着诸多隐忧。
我们都知道,生活里那些爱吹牛、爱逞强的人,往往最后都会被现实狠狠打脸,莫迪政府也是一样,长期以来,他们一直在玩一个危险的游戏,那就是营造“可控危机”。
就像一个玩火的人,自以为能掌控火势,在冲突刚冒头的时候,故意把事情闹大,做出一副强硬无比的样子,可心里又怕火烧到自己,所以在局势失控前,又小心翼翼地控制冲突范围。
他们觉得巴基斯坦国力不如自己,搞点有限的军事行动,巴基斯坦也不敢拿他们怎么样,就像欺负一个看起来软弱的邻居,以为对方不敢还手。
于是在5月7日,他们发动了“短、平、快”的空袭行动。
一开始,他们好像真的得逞了,印度国内民众被煽动得群情激奋,对克什米尔人和穆斯林的仇恨情绪急剧上升,社群议题和印巴议题又成了他们炒作的热点。
空袭结束后,全国上下一片欢腾,连那些平时爱挑刺的反对党,都不得不暂时闭嘴,对政府表示支持,莫迪政府肯定在心里暗自得意,觉得自己这步棋走得太妙了。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这次碰到硬茬了,巴基斯坦可不是好欺负的,有了2019年普尔瓦马袭击事件的教训,巴基斯坦早有防备,准备得那叫一个充分。
他们的反击又快又猛,打得印度措手不及,这下莫迪政府尴尬了,原本想着占点便宜就跑,宣布自己胜利,结果现在骑虎难下,只能硬着头皮拉长军事行动期限,可又得时刻小心,千万别和巴基斯坦这个核国家打一场全面战争,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吗?
再看看国际上,印度这么一闹,可把周围的小国都吓坏了,也让他们更加看清了印度的真面目。
那些南亚的中小国家,本来就对印度的“霸主”做派不满,这次印度不顾巴基斯坦的解释,也不管国际社会的呼吁,一意孤行地升级事态,差点引发一场大战,这让这些小国对印度更加反感和警惕了。
而且印度在5月7日空袭中的表现,也暴露出了他们军事能力的短板,大家自然就会觉得,他也不过如此嘛,管控地区冲突的能力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强。
还有美国和欧洲这些西方国家,他们表面上对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冲突表示关注,可实际上,他们并不希望看到南亚乱成一锅粥。
美国的心思主要放在东亚,忙着和中国竞争呢;欧洲则被乌克兰危机和巴以冲突搞得焦头烂额,在他们眼里,印巴冲突就是个麻烦,会分散他们的精力。
虽然美国一开始表态支持印度反恐,还说要居中调停,但这种支持是有条件的,要是印度的强硬政策没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让自己在地区的领导地位下降了,那美欧就会对印度的价值产生怀疑。
毕竟谁也不想支持一个只会惹事,却又没什么实际能力的国家,这对美欧在亚洲的战略布局可没什么好处。
所以说印度的强硬政策,看似能在短期内增强威慑力,让莫迪政府收获一些民意支持,但从长远来看,他们已经在为此付出代价了。
这次冲突开了很多恶劣的先例,给地区埋下了长期的风险隐患,印度要是还想着成为真正的全球大国,就不能再这么盲目强硬下去了,得好好反思,采取更审慎、更负责任的对外策略才行啊,不然以后指不定还会吃多少苦头!
和平之路,任重道远
回顾印度在帕哈尔加姆袭击事件后的一系列强硬回应,我们不难发现,这背后是国内政治、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印度想要借此巩固国内民意,重塑地区权威,看似算盘打得精妙,可实际上却是在给自己埋下一颗颗随时可能引爆的雷!
这种强硬政策,真的能给印度带来它所期望的安全与发展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它不仅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印巴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反而让局势变得更加紧张和复杂,让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遭受严重威胁。
战争一旦爆发,受苦的永远是无辜的百姓,他们可能会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生活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我们都渴望生活在一个和平、稳定的世界里,每个国家都应该为此努力,印度真的该好好审慎思考一下自己的行为了!
与其一味地采取强硬对抗的手段泸深策略,不如放下成见,以和平对话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化解矛盾,实现地区的长治久安。
发布于:陕西省大牛时代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